【編者按】2020年,是一個新十年的開端。這個新十年,將是汽車產業新四化轉型變革成果落地的關鍵時刻,雖然方向明確,但市場和技術的不確定性也大大增加。
尤其是在這個產業變革的關鍵時刻,全球汽車企業都進入了困惑期和探索期。電動化路線依然搖擺,智能汽車到底如何定義,無人駕駛到底能產生多大價值,人類的出行還將如何改變?
新的十年我們有太多的問題需要去探尋。新春伊始,萬物復蘇,車云攜手移動出行創新智庫,共同推出特別訪談——共話新十年。
本期是系列訪談的第三期,車云網創始人程李對話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師建華。
![]()
疫情之下,練就抵御市場波動的能力
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影響,無論是車企還是下游經銷商,都不得不延遲復工時間,讓本就處于下行的汽車市場再次受到較大的波動。師建華認為,與非典時期不同,2000年處于中國汽車消費井噴的時代,汽車產品作為當時的剛需,在非典結束后銷量出現較大增長。而從現在來看,本就在下滑狀態的汽車市場,受疫情影響,消費者購買力將大大降低,一至二月汽車產銷量都將大打折扣。
對汽車人來講,借助發達的網絡通訊條件,企業仍能夠推進經營活動的運行,以應對疫情帶來的短期影響。師建華表示,困難是暫時的,要放眼到長期和宏觀層面,過度驚慌和盲目樂觀是不可取的,在頑強抗擊疫情的同時,企業應該保持定力,及時調整經營策略,對未來充滿信心。
被“敲醒”的汽車產業
“過去這一年實際上使我們的汽車行業更理性、更冷靜了。從原來那種浮躁的狀態,一下被敲醒了。” 在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辦公室里,師建華如是說道,“表面上看是銷量問題,實際上是發展的一個階段,早就應該出現一些波動,來讓我們更加理性的去看待汽車產業的發展”。
過去一年,因為市場出現多年來的產銷首降,市場的不確定性在不斷加劇。汽車企業經歷了從zui開始的恐慌失措到從容應對的情緒起伏。
但師建華認為,這才應當是汽車產業發展的正常軌跡。
“任何一個產業不可能永遠上升,這是不正常的,也不是市場規律。市場應該有供有需、有升有降。經歷了2019年,也讓人們知道,汽車產業并不是永遠向上走的,也有往下掉的時候。”師建華說。
這也預示著,一場夢一樣的狂歡,該被”敲醒“了。
過去28年里,中國汽車市場存在著上百家車企,借助產業崛起的東風,有的瘋狂成長,有的即使濫竽充數,也能賺個盆滿缽滿。
“由于過去強勢的剛性需求,使得大家能夠在這個市場里活得不錯,所以不太專注于深度長遠考慮產品的研發,沒有塑造百年老店的想法,都是以掙快錢為原則。”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師建華
而當市場大環境出現大幅下滑時,嚴酷的問題逐漸浮出水面。
“市場需求的大幅度下滑,整個產業都開始冷靜下來。狂熱的汽車市場的人們也冷靜下來,這個行業不是那么好玩的,要面對優勝劣汰,也要面對生死博弈,反而是那些有底蘊、有實力的企業表現的很不錯,經得住這種大局,長城、德系三巨頭等等”。師建華表示。
所以在師建華看來,無論從研發還是打造硬實力的角度,過去一年的下滑都讓市場更加理性與冷靜。
這將過濾掉人們常講的”裸泳“的企業,也將中國市場帶進一個新的階段:由高速發展向高質量發展轉變。“未來應該是按照這樣一個節奏發展下去”,師建華表示。
在他看來,2019年的汽車市場已經“趴到了地板上”,2020以及未來幾年都將以低速平緩的速度緩慢回調。
此外,對于未來的中國汽車產業,師建華認為中國市場仍然有剛性需求。雖然不會似從前一樣飛速增長,但可能過了十年以后,甚至更長時間之后,才會達到中國汽車市場的平衡點,大概為3500萬輛-4000萬輛。
關于未來的產業結構,師建華表示:“新能源汽車不應該是主流,還應該是傳統汽車,十年后,純電動汽車可能還是難以超過總量的50%。有一些電動化配置的改進,燃油車仍然是汽車市場的主力。”
過去十年帶來了什么?
中國汽車市場在過去十年連續增長,成為全球第 一大市場。中國的一舉一動從此都開始具備帶動作用,甚至成為全球整個產業的風向標。師建華認為,這是過去十年,中國汽車市場迅速崛起帶來的成果。
同樣,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以及國家對電動化的支持,讓中國市場占據了世界第 一大電動汽車市場的地位。
新能源汽車的市場化,給了中國新能源企業及上下游產業鏈鍛煉的機會、試錯的機會,這是新能源汽車十年發展帶給產業鏈的獨有優勢。“中國有這樣的機會讓企業成長,別的國家德國、日本、韓國等電動化轉型較慢,沒有機會推進例如寧德時代這樣的公司的成長”
車云網、電動邦創始人程李(左)與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師建華(右)合影
中國新能源市場的繁榮還影響了深耕在中國市場的外資企業,甚至帶動了全球市場對電動化的重視,國際汽車企業之間,例如豐田、大眾、寶馬等,都是因為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才逐漸注意到向電動化轉型的重要性。
帶動世界其他國家向新能源汽車轉型時,也為中國市場帶來壓力。
師建華認為,盡管在政策的幫助下,新能源汽車水平有所提升,但仍然不占據絕 對的主體地位。“盡管過去十年政府進行強勢補貼,但是企業沒有把補貼用到技術水平和競爭力的提升上,產品品質、性能、安全性、可靠性還沒有滿足消費者對汽車產品的基本要求。”
就如《共話新十年》訪談第二期中中國汽車工業咨詢委員會主任安慶衡所言,過去十年,中國企業在創造力與核心競爭力方面依然有欠缺,此外,中國汽車企業存在的形式還比較零散,車企之間需要合并以及資源的整合。
對此,師建華也擁有同樣的觀點。中國市場存在著近百家車企,但卻沒有幾家具備與國際巨頭抗衡的實力。相反,大大小小的車企存在于市場內,良莠不齊,占據著大部分的資源。在師建華看來,這本身就是一種浪費。師建華是中國汽車工業成長的見證人,近30年的時間,汽車產業的產值在增長,規模在擴大,企業的集中程度卻沒提升。
“我們的企業還是那么多,市場化競爭的產業集中度沒有提升,使我們的優勝劣汰不能夠盡快的去實現,我們形不成強大的企業。100多家企業零散的存在,實際上是對資源的巨大浪費,這不是我們發展的方向。”
我國自主品牌所占市場份額與外資品牌相比并不低。問題也出現在這,雖然市占率略勝一籌,但中國企業不夠集中。“人家是一個拳頭,幾個核心企業都是強者,我們是一堆散在這”這是中國車企的現狀。
所以師建華對此感慨:“如果我們不能盡快形成一些核心競爭力強的超級汽車企業,中國汽車產業未來還存在著比較大的風險與威脅。”
新能源汽車如何發展?
過去幾年間,國家通過政策層面的補貼,以降低新能源汽車轉入門檻,甚至為了獲得補貼,一輛普通燃油車通過改裝動力電池就變成了一臺純電動車,成為車企的慣常操作。所以在師建華看來,新能源汽車技術上的門檻并不高,產品發展才是一道難過的“門檻”。
隨著補貼的不斷退坡,一大波新能源車企被淘汰,在師建華看來,現階段的補貼政策實際上已經起不到對新能源車企的保護作用,競爭更加激烈,推進的是新能源汽車的市場化。”降低門檻起到的是一種市場化的作用,大家在市場互相競爭,能行就做”。
而隨著補貼的逐漸退坡,對中國新能源汽車的考驗更嚴峻,他們還需要更多的資源與機會。
2019年,特斯拉進入中國市場,這條被看作中國新能源市場的“大鯰魚”引起了業內的轟動。從在上海工廠開始建設,到zui后國產Model 3的正式交付,特斯拉一路順風順水,成為了在華第 一家外資獨資車企。特斯拉的進入,無疑為中國的新能源市場增加了活力,新能源汽車企業在過去靠補貼掙快錢的時代一去不復返。
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特斯拉的順風順水,也一定程度上占據了國產新能源汽車 本來擁有的資源。所以,在師建華看來,特斯拉的進入為中國市場得確帶來了一定好處,但國內新能源汽車產業已經發展了近10年,現在正處于關鍵階段。相比一路順風順水的特斯拉,中國車企也同樣需要更多的資源與機會,和更公平的對待。
中國企業如何活下去?
不少權威業內人士都不約而同的看到了當前汽車產業存在的機遇與問題。憑借智能網聯以及電動化的優勢,中國汽車市場占據著世界的主要位置,矛盾的是,創造性與核心競爭力仍是中國企業亟需提高的素質。這種情況下,中國企業又如何找到機會,活下去?師建華給出了他的看法與觀點。
1.利用好中國品牌船小好調頭的優勢。憑借著國內互聯網迅速發展的大環境,中國車企向電動化與智能化轉型速度稱得上迅速,相比之下,國際巨頭車企顯得有些“大象難轉身”,從接受程度與國際環境來講,中國車企都具備先發優勢。
2.要有打造百年老店的精神。中國汽車產業雖然迅速崛起,但真正在國際上有影響力的企業并不多,哪怕自主品牌的頭部力量吉利、長城等,聲量大增也僅僅是出現在zui近幾年。而國際上,稱得上巨頭的依然是以寶馬、奔馳、大眾等為代表的歐美日汽車公司。
師建華認為,中國汽車品牌發展的希望仍然主要的國有企業和優 秀民營企業。“民營企業有自己真正的戰略,這里面有投入、有付出、有舍棄,每個階段都會盯著自己的創業目標,一定要堅持下去”。師建華如此評價如今吉利、長城等頭部民營企業力量,正因為所有的都是“自己的”,這些民營企業才會更努力,更拼命的打造民族品牌。
所以師建華對這些國有企業和民營車企抱有極大的希望,當被問到未來十年,中國是否能有一個類似豐田、大眾這樣的巨頭車企出現時,他肯定的表示:“肯定會的,我眼看著吉利、長城一年一個變化,他們跟得上這個速度”。
此外,對于如何看待新造車公司,師建華的看法較為中立,他看到了新造車公司處境之難,同時對之批判又期待。
“有些新造車公司想搞成互聯網也好,風險投資也好,網絡經濟或者資本運作也好,這樣的企業肯定不能存在下去,缺乏對造車的敬畏之心”。
他表示,未來真正存活下來的新造車勢力,一定會變成一個實實在在的汽車制造商。“祝愿這些能夠脫穎而出的頭部力量能夠真正走下去,他們一定會融合成一種帶有新理念的現代思維的汽車制造商或者汽車供應商。但是多數肯定是不行的”
從整體的局面來看,隨著國內股比政策的放開,車企之間的合并,未來汽車產業格局還存在著無限可能。師建華認為,未來十年,獨資車企很可能占據一方勢力,此外,中資車企、合資車企、以及包含一兩個新造車勢力將各自占據市場一角。
師建華對中方車企也充滿期待“未來肯定有獨資和合資公司,如果我們中方企業能夠在合資中與外方占比到50:50,就是好樣的”。
每一個車企都不得不承認,過去一年帶給他們的收獲,比過去的十年還多。車市的下行,給了中國汽車公司重重一擊。這并不能完全看作是一件壞事,他們真的被“敲醒”了,有敢于面對谷底的勇氣,才會有極度反彈的機會。
中國汽車自主品牌的機會還在,就如師建華對未來十年的期待:“未來十年,中國汽車產業要出一兩個世界 級的企業,跟寶馬、奔馳齊名的企業”。